黨建工作

當前位置: 首頁>>黨建工作>>發展教育>>正文

愛國:不需理由需擔當

時間:2016-04-07 作者:  點擊:[]

    

    1947年底,在英國留學9年的彭桓武搭上開往中國的海輪。這位未來新中國的“兩彈一星”元勳在回答記者“為什麼回國”的提問時,激動地說:“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話雖樸實,但其情切切,這種情就是愛國之情。的确,回國之舉基于愛國之情,回國不需要理由實際上就是愛國不需要理由。 

    愛國根植于人們的血脈之中,是民族共同體、社會共同體成員間相互聯系的精神紐帶,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愛國主義将中華民族緊密地團結在一起,愛國成為每一個中華兒女最基本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這種情感和信念始終不渝、曆久彌新,構成我們共同的底色。 

    愛國是對故土家園的殷殷關切和深深眷戀:出生于我國台灣清水鎮的林麗韫,在19歲時,毅然辭别家人師友,隻身乘坐英國貨輪,從日本出發,取道香港,經深圳、赴北京,圓了回到祖國母親懷抱的夢……從此,飛舞的流年裡開出了她一生緻力的兩岸合作之花。愛國也是對祖國母親的至極愛護和絕對信心:在獄中仍深情讴歌《可愛的中國》的方志敏,雖然明白當時的中國“江山破碎、國弊民窮”,但還是用血書斷言“中國一定有個可贊美的光明前途。”千百年來,愛國的基因在一代代中華兒女的血脈中傳承。“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清人林則徐的這一詩句,為“愛國不需要理由”作出了生動诠釋。 

    愛國不需要理由,但需要理性。愛國是澎湃的情感,也是深沉的思考。理性愛國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真正對國家好、對民族好、對同胞好,全力保護國家的和平安甯、維護民族的團結和諧、呵護同胞的平安康泰。基于理性的愛國情感,使人們能夠分清是與非、分辨曲與直,明白哪些言行“污名化”了愛國:以“愛國”之名打砸中外合資或外商獨資商店、商品的人,用非理性綁架了愛國主義;打着“虛無化國家”招牌來煽動社會情緒并證明存在感的人,玷污了愛國的本義。至于給正常的愛國舉動扣上“狹隘民族主義”帽子的人,則混淆了愛國主義與狹隘民族主義的内涵。 

    愛國不需要理由,但需要擔當。愛國,意味着人們希望祖國的未來變成什麼樣子,就以自己的方式努力使她變成那個樣子。愛國不是口号,也不是說教,更不是作秀,而是一個個具體行動。愛國是努力為祖國的發展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是遵紀守法、勤勞緻富,是愛崗敬業、清正廉潔,甚至是“過好自己的日子”。融彙擔當精神的愛國,使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在每一個“我”上實現了有機交融。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國。願你永遠沒有戰亂,永遠甯靜。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國。願你逆風起飛,在雨中獲得收獲。”這平實的詞句表達了每一個中國人對祖國的美好祝福,也傳遞着無數中華兒女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懷。讓我們記住這個真誠的祝福、珍惜這腔質樸的情懷,用敬業、誠信、友善的一言一行,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而奮鬥。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