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慎權,就是慎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對此,古代聖賢多有良策高論。明代名臣薛瑄有言:“聖賢成大事業者,從戰戰兢兢之小心來。”宋代呂本中在《官箴》裡說得更透徹:“為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權力是一把“雙刃劍”,掌握權力就要承擔一定風險。有人因權而高尚,因權而光榮;也有人因權而身敗,因權而悔恨。諸葛亮揮淚斬馬谡的教訓,我們今天切不可隻當做故事去聽。我們共産黨人,把職位看清了,就是責任;把權力看透了,就是義務。毛澤東說:“我們的權力是誰給的?是人民給的。”鄧小平多次告誡:“拿到這個權力以後,就要謹慎。”偉人的諄諄教誨,我們一定要銘記在心。
用權當敬畏。一個人立身處世,應當懷有一顆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做人才會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有了敬畏之心,掌權才會認真負責,兢兢業業;有了敬畏之心,才會知所避、知所守、知所止。一個不知道怕的人,才是最可怕的。法國大哲學家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他以“公意”一詞來表述權力,由此奠定了現代人民主權的思想基石,并成為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民主理論一個重要思想來源。而我國的憲法更是開宗明義,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對于人民賦予的權力,對于黨組織的重托,我們必須懷有謙恭之心、尊崇之心、敬畏之心。
用權當謙遜。對為官者而言,保持謙遜之心就是保持一種清醒,就是以普通百姓的視角和心态去面對人和事,正确對待手中的權力,低調做人,磊落為官,踏實幹事;就是居上而不驕,處下而不憂,善待手中的權力,珍惜手中的權力,用好手中的權力。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萬裡家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家書,之所以能成為千古美談,就是因為身為朝廷重臣的張英,在處理事情上,不以權壓人,不仗勢欺人,而是以謙和大方的态度主動忍讓,這樣的肚量,的确值得人們尊敬。
用權當奉獻。職務就是服務,權力就是責任;權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我們的個别幹部沒權時想掌權,掌着權卻又不思進取,工作無方,打不開局面;開拓乏術,做不出成績。雖然表面上沒有以權謀私,但離黨和人民的期望卻相差甚遠。作為決定地位,奉獻決定價值。唐代詩人白居易說:“今我何其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封建官吏尚能如此自省,我們更應不斷勉勵和鞭策自己,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了廣大百姓的幸福生活,領導幹部在工作上要永不知足,事業上要永不止步,追求上要永不懈怠,絕不能庸庸碌碌,決不能無所作為,決不能得過且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