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為公,武陵學府走出的創業學子——訪談3044永利集团2009級校友鐘若愚
作者:蘭華平 來源:77779193永利新聞網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題記
校友簡介:鐘若愚,湖南省吉首人,系我校3044永利集团2009級校友。2014年12月份,創立深圳市河上軟件開發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經濟學教學及軟件開發工作。
前不久,鐘若遇受邀出席深圳起點經濟論壇,發表題為《技術共享與利他主義》的演講,赢得在場專家、觀衆的好評。作為我校優秀畢業生,在深圳這片熱土上有所建樹,實為母校争光,是踐行母校精神“鳳飛千仞,薪傳八方”的诠釋,在他的成功之路上,也有一路的故事。
 |
圖為鐘若愚校友在深圳起點經濟論壇發表演講 |
以人名校,在公益的道路上執着前行
在大家的思維裡,校園或許隻是學習知識、培養高尚品格的地方。77779193永利,這所伫立在湘西大地上的學府,卻賦予了更多的價值——大學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是培養社會責任感,實現人生價值的起點。
鐘若愚剛進入大學的的時候,非常迷茫。除了上課,他一直在揣摩着要做點有意義的事。後來得知校團委辦公室主任張寶娣老師在大力号召學生多參與社會活動,為社會出力。正是這樣的号召下,鐘若愚萌生了要憑借自己的力量去幫助更多人的想法。當時的湘西,還有許多渴望學習的孩子,他們家庭困難,衣着單薄,即使在寒冷的冬季還繼續堅持坐在簡陋的教室裡學習。而這一切都被這個初入大學的鐘若愚看在眼裡。他嘗試着通過各種途徑去幫助孩子們,但是收效甚微。
正巧,在大一即将結束的時候,張寶娣老師了解到鐘若愚通過個人努力在幫助貧困家庭的孩子,覺得憑借個人的力量隻能是杯水車薪。最快速有效的就是尋求社會和政府的力量,号召更多的人加入。鐘若愚開始在張寶娣老師的指導下,策劃起很多資助、捐獻等公益活動。後來在校團委的推薦下,鐘若愚成了校園與湘西自治州團州委的“聯絡員”,給湘西州團州委做起了活動策劃工作。湘西自治州團州委陳海波書記了解到鐘若愚的這些事迹,都對他贊賞有佳。鐘若愚的公益活動漸漸在學校周邊産生影響力,他找團委,找校辦,找學工部策劃組織各種各樣的大型公益活動、義演,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籌集物資、資金。雖然數量不多,種類不全。但是當看到孩子們拿着新書包,都有筆記本時,他由衷地為此高興。談到那段日子,他說,最忘不了的是學校領導老師給予的無私的幫助,王豔書記、周華忠書記教會他很多做人的道理,給創業道路上提供不懈的動力。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四年大學很快就畢業了。鐘若愚帶着學校老師寄予的厚望,帶着大學所學的知識,懷揣着他在大學未完成的夢想,放棄原本安逸的生活告别老師,告别家鄉來到深圳。深圳,這座新興的城市,充滿着無限的機會。但是無限的機會之下,也有殘酷的競争。在這裡,不會有人跟你講師生情面,一切既利益又現實。
剛來到陌生城市的無助與痛楚,給了他最初的理想沉重一擊。最開始的時候,鐘若愚連工作都找不到,行業内聞名的大公司非海龜博士不要,一般技術型公司的崗位也偏好“IT老手”,甯可獵聘也不招新人。像他這種初出茅廬的新人,是很難找到合适的工作的。于是,他隻能給房地産公司寫一些文章充當“臨時編輯”——寫一些科普類的文章,介紹房價、經濟體制的互相關系,而且工資常常不能按時下發,大多數時候還要靠父母“接濟”。在現實面前,曾經的理想變得那麼脆弱,夢想與現實的鴻溝在眼前是如此巨大,“創業”并不是想象中的那般美好,連生存下去都成了問題。成功此時就如一片浮雲,在鐘若愚的眼裡變得那麼的可望而不可及。
我該做什麼?鐘若愚在反思着,難道我一輩子就隻能幹“臨時工”嗎?不!他說,哪怕一無所有,也要勇敢走出第一步,那就是建立公司。說幹就幹,創業之初,沒有客戶資源、沒有業務渠道,資金鍊更是無從談起。在這樣的情況下,鐘若愚陷入了沉思。成立公司該做什麼,規模要多大,員工從哪來?這些成了他的最大阻礙。經過數月的探索後,他發現了機會。網絡時代的到來,給人生活帶來無限新鮮,金融服務成為更多人關注和涉及的焦點。帶着這些想法,結合自身所學,他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成立一家立足于經濟分析的軟件開發公司。事業伊始任務紛繁複雜,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敲不完的代碼。鐘若愚談到這段經曆時,眼眶都紅了。當時在嘈雜而又擁擠的辦公室裡,他每天都在思考“到底哪裡才是出路?我該如何跳出這個怪圈?這樣的模式究竟是對還是錯?”生活的窘迫與工作的壓力曾一度讓他懷疑自己當初的抉擇。在吃糠咽菜的那段日子裡不斷的摸索和反複的思想鬥争中,讓他很多時候都無所适從。
帶着這些問題,他開始反思,“很快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與其适應變動,适應每天變化的社會環境。不如主動去創造變化,自己主動變化!”他當時心裡也跟自己較上了勁,就想着輸什麼也不能輸了理想,忘什麼也不能忘了初心,他想着,不能辜負家鄉父老的期望,不能辜負母校的的栽培。不管有多難,一定要在深圳這片土地上有一番作為。就靠着這股意念帶着團隊相互鼓勵才堅持了下來。
不忘初心,在夾縫中尋求新力量
上帝給你關了一扇門,就會給你開一扇窗。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經濟行業在衆多行業領域裡異軍突起,成為炙手可熱的領域,金融業更是讓人們趨之若鹜。然而在追求的道路上,難免千折百轉,誤區重重,因為信息不對稱,參與者容易吃虧,很多人因此傾家蕩産,血本無歸。鐘若愚看到這些金融市場無所适從、倍感迷茫的人們,又回想起他大學的那些經曆,而此時的這些人,就好像大學時代幫助的那些孩子,緻使他們今天所出現的這些問題,其根本的是要解決好這種不對稱,讓參與者也能輕易看懂經濟供需大環境的變化,那企業不就能夠在這個領域獨樹一幟。
正是這種恰到好處的時機,正是在大學裡老師們全力支持他幹公益的那份寶貴的經驗,給了鐘若愚新的方向。有一天,他無意的在《學習時報》看到中央黨校李紀才書記的一篇文章——《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文章這樣寫到:“共享造福人民,人民也能促進共享的新模式。”鐘若愚恍然大悟:“國家不是在提倡創共享精神嗎?而軟件公司也需要革新,如果按照固有模式周而複始,很難有出路。我是不是可以利用行業的技術難題,專門開發一款完全開源的共享型指标給老百姓,來消除這種不對稱呢?這樣的公益行為,不僅能夠給公司更高的知名度,也是造福社會的重大舉措”。
他開始下定決心,決定打破以往的模式,憑借自己多年積累的金融知識和對目前市場需求的了解,對軟件開發、運營的成熟技術,嘗試從别人從未走過的道路上,自主研發一項通過互聯網共享運行的經濟評價指标。
說幹就幹,鐘若愚開始停掉手上其他業務,集中精力,潛心開發。他感歎道:“那段日子可真難啊!”在不斷的挫折和摸索中,不知奮鬥了多少個日夜,他和團隊就一直摸索在數據建模和軟件開發中。他結合《标準曲線》公式、《趨勢線斜率》公式等理論,終于建成了《斜率指标》程式。該指标可以通過一個數據統計模型,對經濟數據圖進行分析,進而體現出整體趨勢,在實際工作中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準确率。軟件開發在他和團隊緊鑼密鼓,不舍晝夜的奮鬥中完成了。當《斜率指标》在上海彙友之家論壇中榮獲“2017年年度最佳創新貢獻獎”時,他與夥伴們歡呼雀躍,終于還是沒有枉費團隊的心血。
 |
圖為鐘若愚校友(右二)在上海彙友之家論壇領獎 |
以業報國,共享新模式為民謀福
人可以活的很平淡,但是一定不要活的很平凡,鐘若愚一直銘記着“以人名校,以業報國”的校訓,在自己的領域堅持着回報社會。但是此時他又陷入沉思中:“僅靠軟件研發來推廣大衆對金融市場的知識,能徹底消除群衆的信息不對稱嗎?”當下的老百姓大多來自于幾個特定的經濟觀察網,如若隻是針對他們共享經濟指标,受益的人數未免太少。
于是他決定再次起錨,在原來的基礎上開發新的項目,在項目開發期間,他意識到,僅靠軟件研發來消除信息不平等是遠遠不夠的。
“該怎樣才能有效地讓更多人的了解經濟的大環境,以及各類産品的供求變化?”這又是一個出現在鐘若愚面前的難題。這個時候他了解到有關共享慕課的新聞,新聞闡述了如何通過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讓更多的人免費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和更多的資訊,促進教育和信息資源的公開化、社會化。
鐘若愚談到:“我當時就想自己也可以公開一部分講學視頻通過慕課平台以公開課的形式分享給大衆,這樣既可以傳達自己的理念,保留下影像資料,又可以把知識傳授給更多需要的人,這是利人利己的好事啊。”
有了想法就要付諸于實際行動,于是他又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市場模型分析,将平時分析經濟就業圖表、人口經濟模型等知識講述并錄制成《教與交易》系列課程在慕課平台面向公衆推出;同時,他又想到,有很多關心經濟市場,但是缺乏彙編語言基礎的熱心人,要想辦法讓他們也學會編程,讓他們也能自己編程,于是,他又準備了教材和案例,做成了《十天搞定編程》課程,讓很多愛好者從此可以通過自己的手去編寫、去創新。這些完全公開、純公益性的課程在業内引起廣泛關注。
2018年,鐘若愚被美聯集團和深圳頑石網絡特聘為全國經濟論壇特邀嘉賓。他終于意識到,将更多的知識分享給大衆,打破信息不對稱的空間,從而形成一種信息資源的良性循環利用。這也是一種公益,而且是更高層次的公益。而公益事業,并不僅僅隻是單純的付出,得到的也很多很多。77779193永利的精神是“鳳飛千仞,薪傳八方”。隻要做的事情是對大衆有益,我們就去做。那麼,有益于大衆的人就會越來越多,接受了給予的人,将來也會幫助别人,這樣就會像薪火一樣傳遞下去。這或許就是77779193永利師生心中的精神。從在學校時幫助貧困的孩童,到今天造福經濟市場裡面的大衆,他始終堅守着這樣的精神。
 |
圖為鐘若愚校友接受中國青年網采訪 |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盡管《斜率指标》的開發和《教與交易》課程的錄制取得了成功,鐘若愚在事業中收獲了不少的肯定,然而在他看來這一切才剛剛開始。創業的道路上,總是充滿困難和挫折,作為一個從湘西山區大學走出來的學子,他不忘初心,懷揣着“鳳飛千仞,薪傳八方”精神,秉承着“以人名校,以業報國”的校訓,堅韌不拔的追求無限動力和正能量,朝着成功的彼岸奔去。“成功不僅是恰如其分地抓住機遇,背後更多的是風裡雨裡淚汗交加,我相信世界從不會虧欠每一個努力的人。”這是每一位拼搏向前的吉大人的人生信條,更是鐘若愚的人生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