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雁:要學會喜歡自己的工作
來源:中國大學生在線 作者:黃雁
黃雁:人力資源管理師、職業規劃師、自由撰稿人。“中國大學生在線”和“商業英才網”職場專家,從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員工職場心态培養與訓練。
【背景】 近日,中國職業規劃師協會聯合向陽生涯職業咨詢機構,對京、滬兩地2011屆應屆畢業生進行了一次“你知道自己畢業後要幹什麼嗎”的職前調查。在參加調查的176位大學生中,高達79%的大學生選擇“不知道/沒想過”,有16%的大學生表示“有一些想法,但不清晰”,僅有5%的大學生明确表示“自己清楚地知道畢業後要幹什麼”。計算機專業應屆畢業生小惠告訴職業規劃師:“我讨厭這個專業,不想編程,打死也不做程序員!”英語專業畢業生阿琴說:“學了四年英語,一點也不喜歡,畢業後既不想做翻譯,更不想當英語老師。” 我們今天的話題,就是從這個背景說起。
話說,我現在常常碰到一些工作苦悶的人,在QQ上向我傾述:“我的工作跟專業不對口,難以發揮。”或者:“我不喜歡現在這份工作。”我問:“有更好的選擇嗎?”得到的答複,基本是:“沒有。”我的回應是:“既然這樣,那就學着喜歡。”
一定非得專業才能工作嗎? 當初我自己學的是經濟學,本身也沒有學過人力資源管理,也沒讀過心理咨詢,更不懂什麼職業生涯規劃。在這個世界上,能夠從事自己的專業,是相當幸福的一件事情。在當初自己上大學的時候,有很多同學壓根不知道自己的這個專業畢業後該幹什麼,能幹什麼?更有很多人是聽了父母和班主任的話,随便填報了他們所認為好的專業。有的比較有頭腦的,會選擇一些4-5年有發展潛力的專業,卻未必是自己喜歡的。所以,一到畢業的他們,面臨自主選擇的時候,就有了跨專業就業的想法。 其實大學四年,很多人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去認識社會,解放個性,揮霍掉了。後一年半又忙着畢業,玩,實習,也沒有時間去學習。所以,四年的大學專業,能專業到哪裡去?結果,大多數學生是理論薄弱,動手能力更差。所謂把門的位置擺正,就是調整思路跟觀念,訓練自己去喜歡自己賴以謀生的工作。既然百分之八十都是從頭開始,為何不去嘗試喜歡這個可以養家、糊口、讓自己有發展前途的工作呢?
興趣是可以培養!理想不是空想! 比如中國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俞麗拿,她進音樂學院的時候,其實學的是鋼琴,喜歡的也是鋼琴。後來,老師分配她去學小提琴,她就去學了。學時,很用功,慢慢就喜歡了。于是,也就成了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最權威的演繹者之一。再比如一個年輕人很有理想,但總是喜歡無節制地上網玩遊戲,喜歡喝酒,喜歡不幹活隻花錢,喜歡沒事瞎侃,喜歡做不切合實際的美夢,還喜歡早上睡懶覺,喜歡不勞而獲……這些可以嗎?能用它們謀生嗎?能用它們養家嗎?能用它們去建立自己的事業嗎?No!無論他的理想再偉大,也都是海市蜃樓! 所以,工作中,當你在表達或者思考“我喜歡做什麼”的時候,不妨嘗試着将其更換成“我能做什麼”,“我能做好什麼”。等到你可以有足夠的能力養活自己的時候,你才去思考我擅長做什麼?我未來要做什麼?
喜歡不一定是自己擅長的! 很多人以為,自己喜歡的,就是自己擅長的。其實,這是一個誤區。舉個例子:你有可能很喜歡音樂,但你自己學的是平面設計,那麼你就應該畢業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平面設計師,因為你擅長做平面設計,而音樂隻能成為你業餘的愛好。如果你的愛好不足以支撐你謀生或開展工作呢,那麼我的建議是:趕快停止抱怨,幹好現在的工作吧!當然,你未來也可以參加《中國好聲音》這樣的節目來一炮走紅。但目前對你來說,更加有用的是多看一些創意和素材。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方面是:無論是自己擅長做的,還是自己喜歡做的,或者自己拿來謀生的技能或工作,你一定記得:不斷進行投資。
不要去跟周圍的人比較,超越自己才是最真實的!所謂付出,未必有收獲;但收獲,一定得付出。但很多人工作的時候,卻将這個常識給忘了。有些人讨厭工作,讨厭上班,讨厭面對自己周圍的工作環境和人,甚至讨厭與工作有關的一切。這絕對是一種損失。想想看,你每周至少要花超過40個小時,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一切,你竟然讨厭它,與自掘墳墓有何兩樣?退而求其次,就算這份工作你隻是臨時用來過渡的,既然每天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何不讓自己開心點?至少自己得讓自己過得去吧。若你想從工作方面獲得比同事高的回報,那就為它投資吧!怎樣投資?為了它,你得花費心血,你要廢寝忘食、全力以赴,更要不折不扣、不屈不撓、不依不饒、不遺餘力、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地去學習、挑戰和超越!